为什么现在的车越长越像?
咱们先来聊聊这个现象的本质。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几乎所有品的车,都在往同一个方向靠拢?不是巧合,而是一场被“效率”和“安全”的设计趋同。

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“不一样”吗?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要反驳:那特斯拉不就不一样吗?Model 3一出来,全行业都在学它的极简风格。还有那些新势力品,不是也在搞掀背造型、贯穿式灯带、隐藏式门把手?

我们还能找回“有故事的车”吗?
当然可以,但前提是我们得重新定义“好车”的标准。

设计师去哪儿了?创意被“合规”锁了?
你以为设计师不想搞点新花样?他们想,但他们被绑住了手脚。

那些年,我们追过的“神车”去哪了?
回头看看二十年前,那时候的车虽然技术落后,但每一款都有鲜明的性格。有的像西装绅士,稳重内敛;有的像街头潮人,张扬不羁。你能一眼认出谁是谁。
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
车,不该只是从A点到点的工具,它应该是你情绪的容器、生活的见证、自由的象征。
下次你站在停车场,看着那一排排“孪生兄弟”般的车身,不妨问自己一句:
我想要的,是一辆别人眼里的“好车”,还是一辆只属于我的“对的车”?
你看,设计师不是没有想,而是被现实层层包裹,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舞。
是技术。现在的车不是单纯靠颜值吃饭了,它得塞下达、摄像头、传感器,还得考虑风阻系数。你说做个复古圆灯多好看?对不起,里面要装自动刹车模块,空间不够。你说做个无框车门多拉风?行,但高速风噪太大,影响用户体验。
再加上消费者其实也挺矛盾的:嘴上说着“我要个性”,可真到了4S店,挑来挑去还是选了那款“看起来最顺眼”的。什么叫“顺眼”?就是大家都见过、都觉得合理的那种设计。于是,车企更不敢乱来了,干脆继续沿用已经被验证过的模板。
再比如那款旅行版,后备箱大得能装下整个家。周末带上帐篷、烧烤架、子和娃,一脚油门就冲向山野。它的美不在聚光灯下,而在泥泞的小路上,在夕阳下的停车场,在孩子睡着后轻轻关上的车门声里。
大多数人买车,反应是:空间够不够大?油耗高不高?坐着舒不舒服?修起来贵不贵? 至于外观,只要不过时、不难看,就行。说白了,大多数人要的是一台“靠谱的工具”,而不是一件“移动的艺术品”。
好消息是,已经有苗头了。
如果所有人只盯着参数表、对比续航里程、计算百公里加速,那车企自然只会堆配置、拼性能,设计就成了附属品。但如果你开始在意“这车开起来像不像我?”“它能不能我去远方?”“下雨天关窗的声音是不是让人安心?”——那车企才会意识到,车不只是机器,更是生活方式的延伸。
尤其是在城市里,停车难、车位小、刮蹭频繁,谁还敢开一辆棱角分明、漆面娇贵的车天天挤口?实用早就战胜了美学追求。
想象一下,车企要推出一款新车,从设计到量产,动辄几十亿投入。谁敢冒险搞个奇形怪状的造型,结果市场不买账?于是,设计师们开始“抄作业”——不是直接抄袭,而是互相参考、彼此借鉴。什么样的前脸显得大气?什么样的线条显得运动?什么样的尾灯能让人记住?答逐渐变成了“标准答”。
所以,车企也很无奈:我们想玩设计,但你们要的是省心、耐用、保值。那好,我们就做一台“长得还行、开着踏实”的车——反正也不会出错。
打开手机刷一刷,朋友圈晒车的越来越多,可奇怪的是,大家晒的车,怎么长得都一个样?以前还能靠一个尾灯认出是谁家的车,现在?得走近了看车标,甚至还得问一句:“这车叫啥?”
更别提成本了。开一套模具几千万起步,小众设计意味着小批量生产,摊下来每辆车的成本飙升。谁来买单?最后还不是落到消费者头上。所以,车企宁愿保守一点,做“大多数人不会讨厌”的车,也不愿冒险做“少数人会上”的车。
有些人开始选择小众品,不是为了炫耀,而是因为那辆车的设计语言刚好击中了他们的审美;有些人愿意为情怀买单,哪怕配置不如新款,也要收藏一辆老款车型;还有人干脆自己改装,把车变成独一无二的存在。
有时候,打破千篇一律的勇气,不是来自厂商,而是来自每一个敢于说“我不想要一样的”的普通人。
未来会不会出现更多有性格的车?一定会。当市场从“比谁更快更智能”转向“谁更能打动人心”时,真正的设计自由才会到来。
比如那款经典车型,前脸饱满,线条流畅,屁圆润,开出去有种“老风”的体面感。它不炫技,但耐看;不激进,但经得起时间考验。很多人次学车、次购车,都是从它开始的。它不像车那样昙花一现,而是默默了一代人成长。
没错,确实有突破。但你细看就会发现,它们的“不一样”也在迅速被。今天你搞个鸥翼门,明天全行业都在研究怎么把门往上开;你弄个透明A柱,别人立马跟进概念车。创新一旦成功,立刻变成新的“模板”。
而且,普通家庭买车,真正在乎的是这些花里胡哨的设计吗?
而现在呢?太多车活成了“AI生成图”——数据驱动、算优化、用户精准匹配,结果就是:完美,但没灵魂。
这些车或许没有现在的新科技,但它们有一种“人格感”——你知道它适合什么样的人,也知道开它的人大概过着怎样的生活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:喜欢看的 → 车企愿意造的 → 市面上常见的 → 大家越看越习惯的。久而久之,车就变成了“标准化产品”,就像快餐店的汉堡,味道稳定,但吃多了,总觉得少了点惊喜。
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
这说明,人们对“个性”的渴望从未消失,只是被压抑了太久。
是规。比如灯光高度、离地间隙、碰撞测试标准,这些硬性规定直接限制了车身的比例和结构。你想做个低趴的轿跑?行,但大灯不能太矮,否则照不到路;你想做个超长引擎盖?可以,但正面碰撞得分得达标。于是,再有创意的构想,也得在安全框架里打转。
你有没有发现,路上跑的车越来越像“粘贴”?
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?走在街上、坐在副驾、堵在高架上,一抬眼,满屏都是似曾相识的轮廓——方正的前脸、眯成一条缝的大灯、宽大的轮毂,甚至连后备箱的弧度都像一个人设计出来的。不是眼花,也不是审美疲劳,而是我们正在经历一场“汽车脸盲症”的集体。
相关问答